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弯路这么多,究竟该如何破局?本文提出了破局之道,秉承系统性数字化的理念,抓住两个本质(建筑行业的本质、数字化的本质),参考三步走的模式(业务数字化、管理数字化、能力数字化),做好三件事(认知升级、业务升级、组织升级),系统性引领数字化转型,打造数字化建筑企业。
要想探究数字化转型的破局之道,首先要对数字化及数字化转型形成正确的认知。只有洞察本质、把握规律,才能真正把数字化用起来、用得好。
数字化的本质是什么?数字化转型的本质是什么?数字化转型为什么应该是,也只能是一把手工程?数字化该怎么学,如何推动组织认知升级?这四个关键问题,是认知升级的核心。
01
数字化的三大要素:
数据、连接、算法
要想把握所有系统,就看三个部分:要素、关系及准则。
要想充分发挥数字化系统的超能力,尤其是其强大的“系统性能力”,也需要三个部分——数据(对应要素)、连接(对应关系)和算法(对应准则)的合力支撑。
数字化的第一支撑是数据。因为数字化是用数据的方式(即二进制),描述物理世界里的人事物及行为活动。数据,只是“数字化描述”的形式。
比形式更重要的是实质,即必须系统性地确保数据的“准确、及时和全面”。如果还是主要依靠人工填报,层层汇总,那么传统信息化的种种弊端,比如数据的偏差、滞后、缺失及各种猫腻,仍然不会被改变。
什么是数据准确?就是要实现数据的自动采集、处理、校验、填报及上传,无修改、无掩饰地,如实如是地呈现真实情况。
什么是数据及时?就是要打破物理世界的时空阻隔(比如点多、线长、面广的大型项目就存在这个问题),突破人类大脑的容量限制,实现海量数据的实时获取,无延时、无丢失、无地理限制地在各组织层级及业务条线之间,按需实现数据的零时差共享。
什么是数据全面?就是要沿着行业的全链条、项目的全周期、业务及管理活动的全过程,实现数据的全覆盖。准确、及时和全面的数据,是数字化的根。
数字化的第二支撑是连接。要把零零散散的数据单点、数据孤岛连接起来,改变过去的业务割裂、组织割裂。毕竟,碎片化的数据、局部的优化是解决不了系统性难题的。
数据的系统性连接,有三个维度:一是纵向打通组织层级,二是横向拉通职能条线,三是深度连接业务管理。有了这样的连接,准确、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才能帮我们在数字世界里,实现点线面体的全透明,实现高效运转的管理闭环。
数据的系统性连接,不是简单的技术问题,而是一定要与业务紧密结合,一定要能促进各相关方的高效协作,一定要与各层级、各条线管理者的权力和责任相匹配。
数据本身不是目的,连接本身也不是目的,通过准确、及时和全面的数据支撑和有效连接,帮助相关方及管理者提升业务及管理行为的效率和效果才是目的。
三个维度的系统性数据连接,是数字化的脉。唯有这样的拉通对齐,才能让天然具有超强连接力的数据真正流动起来,把企业融为一个“数出同源,一源多用”的有机整体。
数字化的第三支撑是算法。相比数据、连接,算法对大多数人来说,似乎显得有点陌生且高深。然而,要让连接起来的海量数据真正发挥作用,让“透明立方体”高效运转起来,关键在于算法。
算法的本义是,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的的具体步骤(a stepby-step procedure for solving a problem or accomplishing some end);在数字化的语境中,算法是指计算机为实现某个目标而遵循的一系列规则(the set of rules a computer follows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goal)。
从应用的角度,我们可以把算法理解成,为解决某个问题或达成某个目标,制定的一系列业务及管理规则,用于指导计算机分析海量数据,判断和分析结果,做出行动决策,即能根据不同情况,触发不同的业务及管理行为。
这意味着,在算法的指导下,数字化系统有了目标,面对有机连接在一起的海量数据,学会了分析、判断和决策,从徒有一身本领的草莽英雄,变成了能对企业经营管理做出巨大贡献的战士。
举个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的例子,来领略一下算法的强大威力。比如,用户通过手机点外卖,外卖平台是如何做到在规定时间内完成送餐的呢?
大致的过程如下所述:系统接单后,需要实时分析下单买家的位置、接单商家的位置、外卖骑手的位置,商家备餐的时间、骑手到店的时间、骑手送餐的时间,相邻或同一买家的其他订单、相邻或同一商家的其他订单,以及骑手已接的其他订单等海量数据,根据预先设定的业务规则(算法),做出当下最佳的派单决策,以及最佳的取餐和送餐路径规划。
在订单执行的过程中,系统还会根据商家备餐的实际用时、骑手到店的实际时间及相关和相邻道路的实时路况,进行实时动态调整,高频系统优化(高峰时段,每小时优化次数可达几十亿次)。
而且,随着时间的推移,数据及多渠道、多维度的反馈的积累,系统算法还可以持续优化,不仅越来越精准,而且越来越人性化。毫不夸张地说,算法是数字化的魂。
02
未来是数字化能力的竞争
根据Gartner的定义,纯粹技术层面的数字化转型是指,“将模拟信号变成数字信号的过程,也叫数字化实现”。
与企业经营视角更贴合的是业务层面的数字化转型,它指的是利用数字技术及其相应的支撑能力,创造出更具韧性的全新数字化业务模式的过程。
第二个定义中有三个关键词值得我们细品。
一是利用。这说明数字化转型的要义,不在于技术层面的发明创造,不是要重新发明轮子,而在要结合实际业务场景,针对实际业务难点和管理痛点,把先进的数字技术用起来。
二是韧性。在软件工程领域,通常会音译成鲁棒性,指的是系统在受到外部冲击时,还能维持其主要性能的稳定性。通俗来说,就是耐折腾、韧性强。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很多行业备受“来源多、频次高、不可控性强的突发变化”困扰的行业,更具发展韧性的全新数字化业务模式,的确令人分外向往。
三是过程。这也印证了前文的分析,数字化转型不可能一步登天,一蹴而就,毕其功于一役。从这个意义上说,数字化转型不仅要明确战略定位和目标,定义清楚什么是彼岸;还要把握好节奏,规划好路径,有步骤、分阶段地从此岸向着彼岸进发。
数字化转型应当是这样一种“利用”的思路,即如何利用好数字化这个认知世界、改造世界的新工具,解决企业的业务难点和管理痛点;也应当有这样一种“韧性”的要求,即如何在这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时代,系统性地应对各种突发变化,提升业务的韧性和组织的韧性;也应当是这样一种道阻且长的“过程”,即如何在工业化尚未完成、数字化刚刚起步、整体利润水平低、粗放式的传统模式难以为继的全方位挑战下,带领企业走向彼岸。
数字化的价值,在于帮助企业突破高度的系统复杂性和不透明性的重重障碍,将“黑盒子”变成透明、高效、持续进化的“数立方”。这样的数字化转型能在两个方面创造巨大价值。
第一,提升对当期经营的掌控力,从而做到有效益的经营,提升存量业务的利润率。
有了“数立方”,我们可以在“看得见、看得全、看得清、看得准、看得远”的有力支撑下,系统性地实现岗位层的精细管理、项目层的前瞻优化和企业层的全局掌控,这必将改变过去的事后管理、疲于应对、扯皮救火的工作模式,打破“方差大、消耗大、压力大,均值低、效率低、效益低”的恶性循环,提升企业对当期经营的掌控力,实现降本、提质、增效,提升存量业务的利润率。
核心业务的高质量经营是创新拓展的前提。只有主营业务良性发展、持续盈利,企业才有余力和实力,才能拿出必要的资金资源和人才储备投入业务创新和拓展。
第二,提升对制胜未来的拓展力,从而做到可持续的增长,提升增量业务的增长率。
有了“数立方”,我们可以从新客户、新区域、新业务、新模式等多个方面,打造健康、可持续、更具发展韧性的动力引擎,系统性地提升企业对制胜未来的拓展力。未来的竞争,不只是资本、人才的竞争,也必将是数字化能力的竞争。
03
成功完成数字化转型
需要做对什么?
数字化转型绝非易事。正如埃森哲调研结果所示,只有不到五分之一的中国企业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。
要想成功完成数字化转型,需要做对三件事:认知升级、业务升级、组织升级。业务升级和组织升级都好理解,毕竟这是数字化转型的价值所在。
那为什么还要特别强调认知升级呢?改变观念往往是困难的,改变习惯常常是更加困难的,这是人之常情。
如果对数字化的理解还不到位,对数字化转型的价值还不清晰,对企业启动数字化转型的战略意图还不明确,就很容易被眼前的困难、客观的障碍与潜在的风险和损失干扰。
如果不能正视这些“人之常情”和认知上的欠缺,或多或少、或明或暗它们都会成为转型的阻力。探索的道路往往是蜿蜒曲折的,这是规律。
如果对困难准备不足,很容易在过程中灰心丧气,半途而废;如果对问题视而不见,又很容易步子迈得太大,走得太急,在过程中引发剧烈的震荡与反弹,继而迫不得已地“拉抽屉”。真正的改变需要深刻的理解和高度的共识。升级认知,建立正确的数字化理念属于“磨刀不误砍柴工”,一定不能省。
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本质,是什么?就是系统性重塑,提升掌控力和拓展力,增强发展韧性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系统性难题需要系统性解法。不仅要在构建“数立方”时,秉承系统性思维,做到“数据、连接及算法”三个要素的系统性支撑;还要在推动数字化转型时,保持系统性思维,通过“认知升级、业务升级、组织升级”三个抓手实现系统性重塑。